第920章 919养出来给咱妈补充营养!
从央广出来,唐植桐的第一站是北图,换房的手续办好了,得让小王同学知道。
「这麽快就办好了?」小王同学拿着丈夫递过来的房本仔细观瞧,这就是自己以后住的地方了!
「这事对三方都有利,没有拖沓的道理。」唐植桐对这次换房的速度很满意,按照正常流程来讲,无论是前期提供资料,还是后面的审核,都需要时间,尤其是房本制作环节,坊间一直传闻得去市府用章。
实际上嘛,房管局那边有提前盖好章的空白房本,把信息填上就行。
以往可能三五天,甚至十来天的活,自己用了不到半天就走完了,效率高的很。
「不错,对小唐同志提出口头表扬。」小王同学连差价都没问,看完了房本,很满意,直接递还给丈夫:「拿回家好好收起来。」
「本来想在房本上加上你的名字来着,可房管局那边说加名字得交契税,为了省钱,我就没加。」唐植桐接过来,他本来是打算加名字的,但为了给家里省点钱,唐植桐还是用了自己的名字。
「用唐家的祖宅换的,加我名字干嘛?你不加我名,难道我还不住了?咱不花那个钱。」小王同学莫名其妙的看着丈夫,看不懂他这是什麽操作。
「嘿嘿,加不加都有你一份,咱确实不该花这份钱。」唐植桐笑了,无论是小王同学,还是其他这个时代的已婚女性,对房子一样有执着。
执着有自己的房子,哪怕只有小小一间,那也是自己的小家,就像舒晴和万向阳丶王雁和马克俭一样。
至于房子是租的丶还是买的,亦或是家传的,统统无所谓。
至于产权嘛,好像也没人在乎,因为租权大于产权,唐植桐来这边两年了,从来就没有听说有哪个房东将住户赶走丶收回房子的。
单位分配的房子也是这样,只要还在这个单位上班,按时交房租,可以住到退休丶入土,甚至还有将房子传给子女的,不过这种房子没有产权,除非在改革的大浪中将这道手续补齐。
「咱什麽时候能搬过去?」小王同学对大石作胡同的院子还是蛮期待的,毕竟搬过来后自己上班更方便,再也不用上下班出一身汗了。
「最快也得星期天了,房管局那边说把房子给捯饬捯饬,让咱住的舒心。」尘埃落定,唐植桐眉开眼笑,小王同学是个体贴的。
前些日子俩人在被窝里分析两套宅子优劣的时候,小王同学曾提出不换,因为搬到大石作胡同,自己去押运处上班就远了。
唐植桐很感动,以「搬过去上班更近,工作以后还要进步,很有可能调到内城」为由力挺搬家,回应了她的体贴。
「房管局这麽主动?得花不少钱吧?要不要再跟同事借一点?」有人给修缮房子,小王同学自然不会拒绝,但钱有点不太凑手。
「不用,两套宅子的差价比预计中的少,剩下的足够付工钱了。」唐植桐摆摆手,不仅向小王同学报了帐,还将自己出主意的事情说了出来。
「我看你除了发明家,还能当个点子大王。」小王同学双手撑着下巴,听得仔细,嘴角上翘,眼睛水润水润的。
「不要搞个人崇拜,喊我一声『同志』就足够了。」唐植桐单手叉腰,另一只手在空中挥舞一下,小小的装了一把。
「小唐同志,饿不饿?咱们吃饭吧,吃完你还要去央广呢。」小王同学看丈夫表演完,站起了身,马上十二点,该吃饭了。
「我就是从央广过来的,信驮回来了,让你们传达的同志帮忙看一会,吃完饭,我直接回家。」忙活了上午,唐植桐早就饿了。
「房管局那边的同志给咱修缮房子,咱们是不是得表示一下?你回家跟咱妈商量商量。」小王同学一边朝外掏饭盒,一边说道。
结婚后的小王同学早非昔日阿蒙,无论是结婚前看唐家对何和贺师傅带队的工程队管饭,还是平日里跟同事的闲谈,都让她对住房维修这一块的门道有了了解。
房子最大的作用就是遮风挡雨,这也是房管所修缮房屋的主要任务。
如果有好吃好喝招待着,修缮后的房子能有个七八年丶甚至十多年不漏雨,但没有好好招待,恐怕用不了三年就会再度漏风漏雨。
哪怕是有些干部,也在这上面吃过亏,过了三年再去找房管局,人家根本不认。
「嗯,我也正琢磨这事呢,回去问问咱妈。」唐植桐点头应下。
若放在以前,中午管一顿饭都不叫事,但现在定量减少,唐植桐也不知道家里还剩多少储备粮,得回去合计一下。
吃完饭,小王同学继续上班,唐植桐则被她赶着回了家。
出了北图往东一走,就是北海与中海中间丶团城南侧的石桥。
唐植桐小时候一直误认为这座桥是卢沟桥,直到稍大一点,才知道这座桥叫金鳌(áo)玉蝀(dōng)桥,以前叫金海桥丶御河桥,后因两端分别立有「金鳌」丶「玉蝀」两座牌坊而得名。
金鳌玉蝀桥东侧那一小段路,也就是北海夹道丶大石作胡同南边的那条路,叫三座门大街。
四九城有好几个「三座门」,但最为有名的是三座门大街东西两侧的东三座门丶西三座门。
「三座门」是「三座随墙门」的简称,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西三座门连接的是皇城和内城,东三座门肩负着紫禁城和皇城的人员车马出入。
溥仪退位前,这两座门管理还是挺严格的,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太阻碍交通,统统拆了。
路过大石作胡同,唐植桐有点想进去看看新院子,犹豫了三秒钟,最终还是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