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唐本伤寒论》的秘密,廖主任严选(1 / 2)

第1210章 《唐本伤寒论》的秘密,廖主任严选(月票加更3K)

「那就按咱们的策略来。」方言拿起杯子,和老胡轻轻一碰:

「让他把五十名议员的联署拿过来,把渠道数据摊开了查,日本市场,既然递来机会,就别让它变成别人的垫脚石。」

老胡仰头饮尽杯中的酸梅汤,喉结滚动:

「我这就给经理人发报,让他盯紧国会那拨人。顺便……让他查查小林一雅他们公司,这人两年前刚把家族批发公司改成株式会社,手里攥着布洛克的合营项目,现金流足得很,是个很厉害的家伙。」

方言点头:

「确实调查一下比较好。」

接下来方言又把小林一雅送的那本书拿了出来。

其作为日本皇家藏书馆的《伤寒论》复刻本,本身已是珍贵文献,研究院那边的老教授们猜测,这书里面可能有后续的学术研究或临床实践提供新视角的东西。

方言从头开始看,一直看到结尾,里面还真有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他注意到多处关键方剂与通行宋本《伤寒论》存在显着差异。

比如桂枝汤原方中,复刻本里记载为「桂枝三两丶芍药三两丶甘草二两丶生姜三两丶大枣十二枚」,而宋本中芍药增至四两,并添加了「啜热粥」的服用法。

唐代抄本未见增效步骤,更强调药简力专。

小柴胡汤也是类似,复刻本中柴胡用量达八两(远高于宋版的半斤),且无后世添加的「人参丶大枣」等扶正药材,完全是攻邪疏解的原始思路。

此外书中记载了宋代已失传的炮制工艺。

比如附子需「盐渍七日,炭火煅透」,与后世清水浸泡减毒法迥异。

方言联想到此前救治阳虚重症时若用古法炮制,或可避免药效打折的问题。

另外大黄注明「酒蒸九次」,而非今制的酒炒一次,这也说明唐代的中药师对峻药缓攻有极致的把控。

在《辨霍乱病脉证》篇末页脚,有一行朱砂小字批注的方剂,方言怀疑是日本那本书里唐代医家的补录,上面写:

「暴泻如水者,急取灶心土半升丶赤石脂一两丶粳米一握,沸汤冲搅澄服。」

此方未载于任何传世伤寒论版本,倒是与方言此前用黄土汤化裁治疫痢的思路一样!

书中描述太阳病转阳明仅言「胃家实」,未细分「经证丶腑证」,三阴病提纲也没有后世复杂的「寒化热化」分型。

侧面印证了张仲景「见病知源」的原始诊疗逻辑,是以症状群为核心,而不是机械分期。

方言发现这本书里面有没有被宋儒修订的原始条文丶失传炮制法以及没见于世的仲景佚方。

并不是简单的《伤寒论》,这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伤寒论。

宋本《伤寒论》经过后世尤其是宋代儒医的修订与注释,部分条文因时代医学认知丶文化背景的差异发生改动。

而唐本复刻本保留了更接近张仲景原着的原始条文(如太阳病丶三阴病的简化分型),为研究《伤寒论》的成书逻辑丶学术演变提供了「未被篡改」的参照。

另外作为日本皇家藏书馆的复刻本,书中保留的原始内容可证明中医理论体系的连贯性与科学性,为当代中医走向世界提供学术支撑。

也可以推动中医国际化与文化认同。

小林一雅送这本书,好像确实是考虑过的,方言最初的轻视显然低估了这本书的分量。

不过要说感谢,方言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

他现在就想着,小鬼子还他妈藏了多少好东西?!

感觉还应该加一条,让小林一雅后面的人,想办法把书多搞点出来。

……

时间很快到了第二天,方言查完房就先安排了人去街道办义诊的事儿。

带着人去给冯主任交接了一番,让科室的医护人员在这里处理下街道上的问题,正好他们这段时间嫌人少了没事儿干,就给他们找点活儿。

安排好了这边的事儿,接下来方言就去研究院上班去了。

到的时候,方言把昨天晚上在《唐本伤寒论》复刻本上发现的内容,都讲给了赵锡武听,另外还告诉赵锡武,最好是再加个合作条件进去。

赵锡武也认为这事儿相当有必要。

不过上面的领导还没有给他回复,到底同意不同意,还是要上面开会过后才知道答案,事情应该就在今明两天。

当天下午的时候,廖主任那边也打电话亲自问了一下方言,关于日本市场的情况,还有老胡的想法。

方言给廖主任从头到尾讲了一下自己和老胡的打算,以及这里面的考量,廖主任最后也认为这事儿应该能做。

只不过目前还是要重新调查后,才能够下结论。

后面挂电话的时候,廖主任还提醒方言不要忘了明天十二号,追悼会过后的体检。

方言当然没忘了这事儿,告诉廖主任这边已经完全安排好了。

明天随时都可以到位。

……

时间来到十二号,当天早上广播里面就在说追悼会的事儿。

今天早上八点开始。

到场人并不是太多,但是基本上能叫上名字的,都是重量级的。

方言早上查完房过后,连研究院那边都没去,就在门口等着了。

以前有院长干这活儿,方言就只需要在诊室里面等人就可以了,现在事情是交给他来办的,上头领导让他统筹这次体检。

安排中医西医,所以迎接人员也必须他到场。

这次没有拉横幅,他就只是和院领导班子一起,在门口等着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