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军事上的被动,让明朝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相比之下,清朝后来的盟旗制度和宗教控制,远比明朝的卫所制度更为深入和持久。清朝再辅以联姻和八旗制度,就彻底驯服了蒙古,蒙古各部俯首称臣,甘愿融入大清版图,长达数百年未生叛乱。
更重要的是,明朝缺乏对蒙古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利用。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但明朝并未有效利用这一宗教影响力,而是单纯依赖军事和经济手段,这种单维度的治理方式,使得明朝始终无法在蒙古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而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鼓励蒙古贵族子弟出家为喇嘛,由于喇嘛不能婚娶,蒙古的人口和战斗力逐渐下降。
到了民国时,蒙古的人口降到了不足五十万,而当时出家人数仍高达总人口的12.8%。
可见清朝治理草原的手段有多成功。
这些都是大宋可以借鉴的。
在这里,张纯给赵侯贡献了大量可行的手段,她的一些「想法」让蔡卞等人都拍案叫绝。
赵侯也不吝夸赞张纯,甚至问张纯想要什麽奖励?
谁想,张纯却对赵侯说:「官家,臣妾不要奖励,臣妾只想官家夸赞一下我儿赵堂,他刚经历九死一生·」
说起此事,赵候心里其实很复杂。
赵堂第一次引起赵侯的注意,就是他丶赵寿丶赵楷跑去参加科举,而且还高中了。
当时,赵甚至考了个探花,成绩竟然比赵佶还好。
那时,赵侯是真记住了赵橙这个儿子。
不过赵却认定了,那是张纯押对了题。
现在想想,就算是张纯押中了题,当时还不满十三岁的赵堂能有那样的表现,也已经很不错了。
后来,赵堂更是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读到了上舍生,证明他本人绝对不只是靠张纯押中题才考中探花那麽简单。
这次赵侯御驾亲征,赵堂先是单枪匹马去说服了生活在古北口的一众契丹部落交出来了古北口,又在此战当中,选择去最危险的第一线去拼命。
赵堂的表现,已经不是一般的耀眼了。
甚至都可以说,如果赵寿有一天不能胜任太子之位或者出了什麽意外,赵堂或许是那个最适合接替赵寿太子之位的皇子。
换而言之,张纯的目的达到了,她培养出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丶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储人选。
只是,赵槿太有野心丶胆子也太大了,他适合开疆拓土,不适合当个守城之君。
这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后面,最好是一个守城的皇帝,那样对王朝来说可能更有益处。
而且,赵堂不仅自己去第一线拼命,他还把赵侯未来的元帅岳飞带去第一线拼命。
这种方式是锻炼人,但也太危险了,要知道,前线将士的阵亡率可是非常高的,对手还是金军这麽强大善战的军队。
毫不夸张地说,赵和岳飞能在此战中活下来,真是有点运气。
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赵侯是希望赵堂和岳飞经历这样的锻炼的,因为他们真能从最底层爬起来,才更能堪当大任。
也就是说,张纯给赵橙选择的路线是没错的。
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赵候虽然想让自己的儿子接受锻炼,却不想让他们真的冒险。
这也是赵为什麽把自己参加此战的儿子大多都放在了空心阵中的缘故。
实际上,赵不想褒奖赵模的行为,因为他怕自己别的儿子有样学样。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一旦真有那一天,赵侯可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哪怕他儿子再多,也不想有这样的经历。
可话又说回来,即便不战死沙场,赵侯每年都会死三五个儿女,多时甚至一年都能死上十个八个儿女,真要是有几个战死沙场的,他可能也就是伤心一时,不会痛彻心扉丶伤心欲绝。
没办法,赵侯的儿子实在太多了,很快就会超过穆来·伊斯美尔,丧子之痛或许真没有拥有一些优秀的儿子重要。
总之,赵候很纠结。
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下,赵答应了张纯的请求,见了赵堂。
都不用仔细去看,赵候就能发现,赵堂长得跟自己至少有七分相似。
这无疑让赵侯跟赵橙更亲近。
可因为不熟,一时之间,在只有父子俩独处的时候,赵真有点不知道怎麽表达自己的父爱。
过了好一会,赵误才说:「你娘对你期待较高,故而难免对你严厉些,你不要怪她。」
赵堂恭恭敬敬地回答:「儿臣习惯了,不觉得苦,且儿臣知晓,我娘严厉,乃为教儿臣成才,
可堪当大任,非有他意。」
赵堂懂事的让赵侯有些心疼,毕竟他还不到十六岁,就文韬武略,通情达理,拥有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成熟,这说明他自幼便承受了远超同龄人的压力与责任。
赵候心中暗自思量,这样的孩子,若生于寻常人家,或许能无忧无虑地成长,享受童年的欢愉,但身为皇子,命运一定会将他推向了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残酷的舞台。
赵侯心疼赵橙三秒,说道:「好儿子。」
接着,赵候语气一转,又说:「你娘已然教你许多了,足够你受用一生,今日为父再教你点保命手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赵侯教赵堂的东西很简单,总结一下,就两个字:低调。
成大事者,不仅要有披荆斩棘的锐气,更需有韬光养晦的智慧。在这宫廷与朝堂的漩涡之中,
太过张扬只会引来无谓的猜忌与灾祸。
赵侯望着眼前这个尚显稚嫩却已透出几分坚毅的儿子,心中既有欣慰,又夹杂着儿分期待。
赵堂果然很有悟性,当即就表示,他以后不会再高调了。
让赵模离开后,赵侯又将赵建他们几个什麽都不懂就靠着一股莽劲匿名跑去危险的第一线参战的自己的儿子给叫来。
对于这些儿子,赵侯没有奖励他们,而是跟他们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等赵骂完,他们很委屈的离开了。他们想不明白,自己都这麽努力了,为了引起父皇的注意,连命都不要了,可到头来,父皇为什麽不仅不表扬自己还批评自己?
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自己被悄无声息地调到了关键部门去锻炼,发展的明显比那些不努力的皇子好多了,哪怕那些皇子的母亲出身名门或是比较受赵侯宠爱。
后来,赵回宫后,他们的母亲也常被赵翻了牌子,有人甚至因此又怀孕了。
比如,已经有十多年没再得到过赵侯临幸的周氏,
这他们才明白,赵侯既希望看到他们从基层做起得到充足锻炼又不愿意他们经历危险更不愿他们的兄弟效仿他们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