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水毒病(1 / 2)

第253章 水毒病

【张居正连夜入宫劝说皇帝,《奏请设靖海巡防舰队督察琉球防倭事疏》通过】

【大明水师前往琉球巡航,震慑了倭国人。】

【琉球王室在琉球通政署主司吴绍祖的帮助下,逐步驱逐了倭国在琉球的影响力。】

【大明重新控制琉球。】

【国祚+1。】

【威望+200。】

【剩馀威望:830。】

苏泽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这麽大的事情,最后竟然只加了1点国祚。

而且在如今群臣主战的情况下,还能加200威望,这也说明朝廷中也有不少稳健派的官员,只是在谋刺皇帝的大案中不敢发声。

所以自己上书后,他们赞同自己,才涨了200点威望。

苏泽不由的叹气,政治从来不是一个只算帐的游戏,总要考虑各种问题,有时候就算是明白前方是悬崖,也只能被裹挟着跳下去。

现在还不是对倭国用兵的时候,能够派遣舰队巡航,利用大明海军这幅空架子吓到倭国人,斩断倭国对琉球伸手,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结果了。

五月二十二日,这场水晶宫博览会谋刺大案,终于等到了最后的裁决。

这次闯入水晶宫的倭人全部处斩,尸体被吊在京师城墙上示众。

英勇抗击贼人的工部郎中傅顺,被皇帝下旨嘉奖抚慰,封一子为锦衣卫百户。

其馀随着傅顺抗击贼人的工部官员和工匠,也都得到了奖赏。

而义助傅顺的楞严寺僧人,也到了皇帝的赏赐,隆庆皇帝手书一副楹联赐予楞严寺。

上联:佛祖心头坐忠心在心间

下联:圣贤座上香正气盈天地

苏泽总觉得这幅对联有些怪怪的,似乎有些奉旨礼佛爱国的意思在里面。

但是听说楞严寺的僧人十分的高兴,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接受了这幅楹联,还用金箔将其挂在寺院的大雄宝殿前。

听说楞严寺的僧人在京师打响了名气,寺院又火速兴建了一座伽蓝殿,供起了关羽,以呼应皇帝御赐对联上的「忠义」。

这麽一闹,原本香火勉强过得去的楞严寺,迅速成为京师城内外的顶尖寺院,百姓在休沐期间结伴前往楞严寺。

苏泽不由的感慨,这楞严寺的方丈也是个会做买卖的!

和尚真有钱啊!

但是有奖励必然也有惩罚。

首先倒霉的是负责京师城外治安的巡城御史。

这位倒霉的巡城御史刚刚上任不久,是上次粮价波动的时候,前任巡城御史陈景被免职后才补上的。

没上任多久,就遇到了这样的倒霉事情,作为京师治安的总负责人,这位御史被外放地方担任巡案。

不过从职位上讲,倒也不算是太委屈,这也是皇帝宽厚的表现。

提督东厂的大太监冯保,提督锦衣卫的新任成国公朱时泰,两人都被罚了半年的俸禄。

皇帝向东厂丶锦衣卫丶巡捕营下旨斥责,让他们日后要更加用心王事。

在审讯中表现不错的几个人,则到了皇帝的嘉奖。

东厂掌刑司麦化升品,锦衣卫指挥佥事爵另封一子为锦衣卫百户,巡捕营把总李德福也赐银。

就此为止,这场欺天大案才算是结束。

这样的案子能如此迅速了断,群臣都松了一口气。

这种涉及到皇帝的案子,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朝争级别的案子。

明代历史上很多案子,都是从小案子开始,审讯人员为了各自的目的将案子闹大,最后层层攀咬到高层,最后从单纯的案件变成政治斗争。

只是处理这麽几个人,已经是相当迅速了,而且没有朝廷重臣卷入,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至于那个被问斩的倭人,他们是不是真的要刺杀皇帝,这个事情已经没人关心了。

反正史书已经给他们定性了。

苏泽在想,几百年后,怕是没人会怀疑这场案件的性质。

——

到了六月份,休沐的日子里,苏泽抱着儿子坐在凉亭中纳凉。

今年京师要比往年燥热一些,苏泽也慵懒了不少。

逗乐一下儿子,妻子赵令娴还是不放心爹带娃,就带着奶妈将儿子带走。

苏泽无聊之中,只能拿起了报纸。

《乐府新报》上没什麽大新闻,五月份刺驾大案的馀波已经散去,如今大明的新闻都是以日为生命周期的,能持续五天热度就算是寿命比较长的了。

刺驾案件能持续讨论到月底,也是因为这起新闻实在是猎奇,集合了「皇室」丶「倭寇」丶「案件」丶「反转」等多了个要素。

六月份的首刊,主要版面还是关系到经济的内容,真让人昏昏欲睡。

山西吏科试开班,由山西提学林秉正举行的选拔考试已经完成,首批四百人的生员要来京师国子监学习三个月。

山西布政司衙门已经开始商讨开徵商税的准备事项了,报纸上说「山西四民雀跃,都等着踊跃纳税。」

这种报导看看就好了。

不过苏泽看到范氏投资了山西煤矿,也明白了为什麽这些商人愿意纳税了。

矿的问题,是大明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在前时空,因为矿而演化的矿税问题,也被认为是明代灭亡的原因。

在这个时期,大明矿务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问题。

理论上,大明的山川矿产都是国有的,民间开矿是违法的。

但是大明的官办矿场,最后总是亏本。

可官办的矿场亏本,民间私自开矿却收益巨大。

当然,官办亏损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开矿太监的腐败,这也是官办矿场技术落后,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有关。

反正就是官办亏损,民办赚钱,最后到处都是民间的矿场。

比如戚继光中军中的很多士兵,都是浙江私人矿山中的矿工,他们被戚继光收编后训练,很快就有了战斗力。

民间私挖屡禁不止,这些人也被称之为「矿盗」。

嘉隆万三代,地方上关于「矿盗」问题的奏疏非常多,都已经成了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至于万历往后,吃饭都吃不饱了,也没人再关心开矿了。

在原时空,万历年间在山西就出现过大矿盗,名叫张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