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通政司怪谈其四(2 / 2)

但是有了东南西,自然也有北,所以也被称呼为北门御史,负责城北治安,同时负责贡试的考场搜检和考场秩序。

北门巡城御史名叫王湘,同样也是张居正的门生。

从五门巡城御史以小见大,虽然高拱是吏部尚书,在内阁的排名也高于张居正,但是张居正的势力扩张更快,他比高拱更乐于提拔自己的门生。

不过自己似乎也在五门巡城御史中安插了「自己人」。

苏泽看向王任重,其实外城巡城御史反而是五门巡城御史中最重要的职位。

除了京师城外的治安外,外门巡城御史正式名称是正阳门巡城御史,每次大朝会的时候百官要从正阳门入宫,正阳门巡城御史要负责纠察百官仪轨。

五人联袂前来,自然是询问苏泽这个武监巡捕修习班的事情。

苏泽奏疏的前两条,比如建立百姓联防,分别设置巡所,这些其实实施起来不难。

联防不就是保甲吗?巡所就是把责任细化,设置片区。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巡警修习班。

苏泽的施政,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化为先」。

而随着苏泽一次一次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这个理论也得到了百官的认同。

况且这本身也是儒家最提倡的伦理之一,教育一直是儒学最强调的东西,而教化百姓也是基层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但是苏泽这个教化,倒是和「教化百姓」的教化不同,苏泽是通过专门的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然后再任用专业人才去推动某些事情。

比如营造学社,现在已经成为内廷重要机构,甚至已经形成了潜规则,没有营造学社结业证书的太监,不能担任市舶司太监丶工矿太监丶织造太监等肥缺,也无法担任内帑十三承运库的司库。

再比如吏科班,新毕业的吏科生员,已经迅速占据了顺天府衙内的重要岗位。

你不服?

那营造学社结业的太监确实精通算学,担任这些岗位当然要懂得算学?

而吏科班培训的吏员业务纯熟,虽然精深方面不如那些累世传家的老吏,但是整体上也超过了吏员平均水平。

而且他们身世清白,你是衙门的主官你用谁?

能坐在五门巡城御史位置上的都是顶尖的聪明人,他们自然明白,这个巡捕修习班,日后也会成为巡捕营的中坚力量。

苏泽面对五人,侃侃而谈道:

「巡捕营的公务,应该明确一件事,就是要『巡』『捕』分离。」

「日巡夜游,维持地方治安,这是巡。」

「巡检不需要太多的战斗力,但是需要熟悉里弄乡野的民情,知晓辖区内的情况。」

「抓捕要犯,缉拿凶手,弹压地方,这叫做『捕』。」

「捕快要做的事情就要比巡检难多了,要追索线索捉拿嫌犯,要打击匪盗清剿会党。」

五人连连点头,其实如今很多富庶的县城,也都有巡检和捕快的区分了。

苏泽继续说道:

「巡检遭遇的基本上是治安事件,最多也就是轻罪,所以巡检的课程还是要以教化为主,让他们通晓朝廷的法令,简单进行一些军事训练就行了。」

巡检就是后世治安警,苏泽当然不指望封建时代的巡检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但是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知道朝廷的法令,也能提升一点能力。

而且巡检本身就是邻里邻居乡里乡亲的事情,京师又是天子脚下,这些巡检只要不公然欺男霸女,维持好和地方的关系,就足以胜任了。

「捕快就不一样了。」

「追捕首先需要军事训练,捕快班要和武监生一起训练,强健体魄,否则遇到凶徒反而落入下风,岂不是堕了巡捕营的威风?」

「此外捕快还要知道如何寻踪追凶,所以苏某以为,可以让他们学习《洗冤录》,修习侦缉之术。」

众人纷纷点头。

苏泽又说道:

「此外巡捕还要知晓律法,但是如果让他们直接学习《大明律》,又有些过繁了。」

王任重问道:

「那子霖兄以为如何?」

苏泽说道:

「《大明律》涉及的律令太多了,而且很多罪行其实和巡捕营无关,那些案件自然由法司处理。」

「所以可以将《大明律》中有关民生的律令专门挑出来,然后再从《刑部奏议》中摘寻典型案例,编成一本《巡捕公案》以案说法,给捕快授课。」

听完苏泽的话,五人都齐声赞叹。

这五人中,萧廪和王湘原本对苏泽并不是很认同,认为他名过其实。

但今天这麽一番交谈,两人算是对苏泽彻底拜服了。

明明他一天没有在治安的岗位上任职过,一出口就是全套的办法,而且处处都是妥帖周到,直接拿过来就能用。

萧廪和王湘也总算明白了,为什麽阁老们看着苏泽的奏疏都事事照准,有苏泽在实在是太方便了!

五人从报馆出来,萧廪又说道:

「苏翰林所说的《巡捕公案》,这事情理应是刑部来办。」

众人纷纷点头,编书显然是个苦差事,如今是巡捕营改革的关键时期,这样的事情自然要推出去。

王湘又说道:

「少司寇李公,刚刚编纂完毕《大明民律》,才得到了陛下的嘉奖,李公乃是我朝刑名第一人,咱们可以请求大司宪,请李公再编写一本《巡捕公案》出来。」

众人纷纷附和。

苏泽也不知道自己一个提议,就让刚刚编完《大明民律》的李一元再次陷入到编书的海洋中。

不过苏泽拿起报纸,这一期《新乐府报》的头条,是一篇有关工部内部浪费预算的新闻。

「包打听云,本朝三年工部所支四十馀万两,仅修造所支就有十五万两。」

「然本朝三年,宫中未兴土木,何以支出十五万两之巨?」

包打听,就是大明一种专门搜集消息的人,「包打听云」,翻译一下就是「消息灵通人士透露」。

而这篇报导的切入点相当狠辣。

七月份,就是《隆庆会计录》出炉的时候,这时候在报纸上质疑工部开支,显然就是在对着工部开刀,想要削减工部的预算。

而京师各衙门,谁的预算少一些,其他人能分的就多一些。

看来等不到七月份,这行预算争夺的大戏就要开演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