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讲人多势众的话,其实并不逊色于南北衙多少。单纯数量而言,在这皇宫内外的乐工人数还要超过了南北衙的宿卫人员,毕竟随随便便一场大朝或宴会,参与的礼乐人员可能就多达数千!
虽然说这些人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组织整编,但北门同样也存在大量斗鸡走狗之徒。唐隆政变固然打响了北门万骑名头,但也有许多伶人乐工参与其中,真要斗狠起来,并不逊色北门多少。
了解到这些后,张岱心内直叹他算是来对了地方。从对抗北衙的角度而言,他就算是到了南衙担任将官,多半也只会是一个挂职的虚名,不可能实质性的掌握兵马。
因为职权范围和重要性比较高,所以太常寺的官廨规模也是不小,较之北面的尚书都省都不遑多让。官署大门开阔,走进其中布局也是亮堂堂的丶让人心旷神怡,看着甚至比中书门下两省都还更气派一些。
这倒也很正常,因为洛阳宫的东城是武则天年间宰相李昭德所督造,规划格局要比原本的皇城更开阔一些,迁移到这里来的官署便也修造的更加阔大,不必像皇城中那样局促狭窄。
太常寺官廨前后数进,左右还有通廊并联排的庑舍,前方主要是诸署办公之地,各署令丞判官在堂中判处署务。他们需要穿过前庭,才能进入太常寺的官署正堂,这里便是太常寺直属的官员们办公场所。
后方还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庭院,又被分隔成大大小小不同的院落,便是存放卤簿文物的仓库,还有太乐丶鼓吹诸署乐人居住以及教习排演舞乐的场所。
「这里便是都寺厅事堂,日常大卿丶少卿等必有一人于此直堂。张协律就职后,每日在直时丶午前也需坐堂备事,直堂官长言退之后才可归舍自处。」
听到「坐堂」这个班味十足的词汇,张岱也不由得叹息道一入公门深似海丶从此非复自由身啊!
他在赵岭的引路下趋行登堂,旋即便见到堂案后正有一名身穿绯红官袍的中年人正端坐席中,赵岭入前作拜道:「启禀韦少卿,下官奉命引领新任张协律登堂拜见官长。」
「下官协律郎张岱,见过韦少卿!」
张岱也连忙入前作揖见礼,同时打量几眼这位长官。
太常寺有太常卿一员,便是张说的好基友崔日知。太常少卿两员,一个是前宰相韦安石的侄子韦绦。
另一个原本曾经是张九龄,张说被罢相时,张九龄作为其心腹也从中书舍人位置上被转任为太常少卿,而在年初那一场政治风波中,张九龄又被外任冀州刺史,但张九龄不愿前往河北而直接辞职,之后又转任洪州都督,业已南下就职。
如今继任张九龄之职的另一个太常少卿,名为薛绦。
两名太常少卿不只名字相同,身份也颇有类似,都是当今圣人的亲家。韦绦乃是圣人第四子丶棣王李洽的丈人,至于薛绦则就更牛逼一点,乃是当今太子的丈人。
今日在堂当直者便是太常少卿韦绦,见到张岱登堂后,他脸上便也露出笑容,自席中微微起身道:「日前得悉张郎选授协律郎,将有才倾当时的少年俊才入此处事,某等寺署官员俱甚庆幸,皆盼早至。今日一观,张燕公所亲教授门中贤秀确是可观!」
韦绦对张岱的态度还算热情,接过张岱呈交上来的授命敕书与告身,勘验无误后便又发给随身鱼符,如此张岱便算是办完了入职手续,正式成为了太常寺下属的官员。
「不遭礼祀,太常便是闲司。张协律也不必急于就事,且在赵录事引领下周游寺署,熟悉一下衙署人事去罢。」
韦绦在办理完张岱的人事手续后,便又对他摆手说道。
张岱闻言后便起身告退,又和赵岭一起走出了都事堂。赵岭站在廊下望着他笑语问道:「张协律打算从何处游览寺署?」
当然是声色最美丶伶人最多的地方啊!
张岱心中暗自嘀咕一声,但自己刚刚来上任,总要维持一下端庄,他指着都事堂后方一座高楼询问道:「这楼宇危高,立在廨中很是突兀,究竟作何用途?」
整个太常寺建筑布置有序且格局大气,唯独在这大堂后方耸立着一座高楼,仿佛平地立起一根木棍,瞧着有些扎眼,这自然引起了张岱的好奇,心中暗自嘀咕莫不是什麽天文术数又或地理风水的一个阵眼?
自己可不要因为无知轻率而做出了什麽唐突冒犯的举动,究竟是个什麽情况自然得打听清楚。
「这楼宇丶这楼宇确是事出有因,下官告事后,请张协律以后在署中也不要轻易谈论!」
赵岭听到这问话后,脸上便流露出几分尴尬与警惕之色,他向左右望了望,才又凑近张岱小声讲述起来:「这楼为崔大卿所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