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两级反转与两万英镑(2 / 2)

就这样在经过了第一轮筛选后,等到在大仲马家的这次聚会结束后,屠格涅夫也是已经将小说的部分内容交给了好几位编辑,而在这其中,《世纪报》的编辑吉拉丹无疑也拿到了一份。

不过拿到归拿到,在大仲马的这次经历对他来说简直跟见鬼了一样,毕竟在此之前,他同样是连看这位新人的作品都懒得看,如今不知道经历了什麽,倒是要让他主动上前跟对方索要稿子了.

但出于职业素养,他还是很快就审核起了这部小说,而当真正的开始后,内容先不说,光是《八十天环游世界》这个名就让吉拉丹愣了好一会儿,要多久才能环游这个庞大的世界一圈?真的仅仅只需要八十天?

毫不夸张的说,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吸引到不少读者了。

而等到正文部分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作者也是直接进入正题讲起了故事,故事的时间并非是像巴黎市面上正流行的那些历史浪漫小说回到过去,而是设置在了人们有些难以想像的未来,即1872

年。

这样的设置似乎真的如同仲马说的那样,确实是非常的新颖,与此同时,开头就介绍的这位英国人福格先生也是仅凭几段精简的描写就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对于主人公到底是哪国人比较好,米哈伊尔在认真想了想之后依旧是保留了英国人这个设定。

至于原因的话那自然还是跟这个时代息息相关,要想在这样的科技水平以及世界格局下完成环游世界的任务,大概确实是英国人更有可能一点,毕竟在这一时期,英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而英国人的身份无疑能让主人公在有些关卡里更顺利一些。

除此之外这一身份确实同这个故事的起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好!」福格说着转过身来,对其他几位牌友说,「我有两万英镑在巴林氏兄弟那里,我情愿拿来打赌!」」

「两万镑!」约翰·苏里万叫起来,说,「要是一步没预料到,回来迟了,两万镑就没有了!」

「根本没有预料不到的事,」福格简单地回答说。

「可是,福格先生,八十天的时间是顶起码的呀!」

「顶少的时间,只要好好利用,就能够解决问题。」

「要想不超过八十天,必须极准确地一下火车马上就上船,一下船马上又上火车才行啊!」

「我会准确地掌握。」

「这简直是开玩笑!」

「一个体面的英国人,打赌也像干正经事一样,是绝不开玩笑的,」福格回答说。「我准在八十天内,甚至不用八十天就绕地球一周,也就是说,花一千九百二十小时或者说花十一万五千二百分钟绕地球一周,谁愿意来打赌,我就跟他赌两万英镑。你们来吗?」

除了这一时期赌博风气盛行的英国佬,又有谁会拿出这麽一笔巨款来进行打赌?

对此文中的法国籍仆人路路通也是吐槽道:「英国佬打赌比法国人谈恋爱还疯狂!」

顺带一提,路路通这一角色在小说当中有时候确实就是充当乳英的角色,就比如吐槽英国菜「水煮牛肉像皮鞋,布丁像铅球。」

为了迎合一下法国人的喜好和其它一些原因,米哈伊尔是准备在这个角色的基础上再加点料的.

而对于《世纪报》的编辑吉拉丹来说,八十天环游世界这个悬念就让他忍不住开始期待了,如今竞然又来了一个数额高达两万英镑的赌注!小说中的这位福格先生就这麽有钱且如此自信?

要知道那可是两万英榜!足以让一个人在巴黎体面的生活数十年。

但对于这个数额巨大的赌注,这位福格先生却是这样的反应:

「一张打赌的字据当场写好,六位当事人立即在上面签了字。福格的态度很冷静,他打赌当然不是为了赢钱,他所以拿出这一笔等于他一半财产的两万英镑打赌,那是因为他已经预料到:一定能掌对方的钱来完成这个计划。

而这个计划本身即便不说是不可能,也应该说是很困难。至于他的那些对手,看起来现在是有些紧张,这并不是因为赌注太大,而是因为这种紧张的气氛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

男看到这里,吉拉丹对于这部小说究竟值多少钱心里面其实就已经有个底了,而在兴冲冲的看完后面的内容之后,这位编辑感到意犹未尽的同时,也是快速在有些问题上说服了自己的老板并且很快就联系上了屠格涅夫,准备争取在别的杂志反应过来之前就将这件事给敲定。

毫不夸张的说,这部作品完全有成为又一部《基督山伯爵》的潜力!

而且这笔买卖绝对是要比《基督山伯爵》划算许多的,毕竟比起大仲马这种声名在外的大作家,一位新人可就真的要便宜很多。

但不管怎麽说,为了一举拿下,上来还是不要报太低比较好。

于是当吉拉丹同屠格涅夫见面之后,他便谨慎且克制地报出了每行1.5法郎这样的高价,并且说道:「您可以去打听打听,即便是在整个巴黎,这个价格都没有多少作家能够拿到,其中不乏一些真正的大作家,我们已经给出了我们最大的诚意.......

只是面对这样的报价,尽管屠格涅夫已经觉得高的有些夸张了,毕竟这可是每行1.5法郎,但在想了想米哈伊尔跟他说过的那些注意事项后,屠格涅夫还是露出了不够淡然的微笑,接着便不紧不慢地说道:

「据我所知,有人出了更高的价格,他们似乎要更加有诚意.....

话说到这里,经验丰富的吉拉丹当然能看出对方在有意抬价,但在想了想小说的质量以及肯定会存在的其他竞争对手,吉拉丹还是只能对这位俄国人露出了热情的笑容:「或许我们可以慢慢谈......

学看到眼前这位巴黎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世纪报》的编辑露出这样的表情,屠格涅夫继续同对方谈判的同时,也是忍不住在心里想到:

果然,是米哈伊尔的小说的话,确实可以慢慢在他们的底线附近大胆地摸索....

好了,这下子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圣彼得堡,跟人聊天的谈资一下子就有了。

甚至说,屠格涅夫现在就已经开始幻想起了那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