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逸云作为陆安的好兄弟和铁杆盟友,万象汇通想不起飞都难。
时间来到5月底。
别墅家中,坐在电脑前的陆安不由得深呼吸了一口气。
「总算是搞定了。」
临近月底,陆安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解析解开发的全新CFD软体,终于把第一个版本给开发了出来。
不过这一版只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其它领域还不行,倒不是陆安开发不出来,而是需要时间。
这事儿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进行,能这麽快搞定一个领域,效率已经是相当高了。
航天领域这一块是当务之急,毕竟这关系到星界动力航天接下来的计划。
其它领域肯定也是要搞的,不过陆安想想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因为实在是太多了,还都只能他一个人来搞定。
「找个时间开发个私人AI助手才行。」陆安心想着也不由得自顾自地点头。
有AI协助,陆安自个儿能轻松许多,效率也能提上来,同时不用别人参与。
陆安要开发的星流软体工具,其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所有涉及到的流体流动丶热传丶
传质级化学反应的工程与科学领域。
航空航天与国防丶汽车工程丶能源与动力丶建筑与环境工程丶电子与半导体丶船舶与海洋工程丶化工与过程工程丶生物医学与医疗器械等等。
而这些大类里面每个都有一系列细分子类,比如一个航空航天就细分:
飞行器设计:机翼/机身启动优化丶高升力装置分析丶失速/震颤预测丶跨音速激波控制。
飞弹与火箭:级间分离流场丶发射台火焰偏转丶弹头再入热载荷。
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丶燃烧室燃烧效率丶喷管推力矢量控制丶压气机喘振模拟。
高超音速:再入飞行器热防护丶等离子体流动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
慢慢搞吧,自己迫切需要的航空航天领域搞定,陆安倒也不是很着急了,至于别的行业,等着吧。
翌日,陆安来到了星界动力航天公司临时总部。
值得一提的是,陆安并没有担任星界动力航天的CE0,不然是真忙的不过来,所以亲自点将骆光华来执掌星界动力航天。
骆光华是航天科技集团支援的人才,经验丰富。
陆安一点都不担心他会向着老东家,本来老东家就是星界动力航天的大股东之一,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掌握在自已手里,谁来做CE0这个位置区别都不大,只要能力到位,不是外部潜伏进来的间谋内鬼就行。
上午11点,陆安召集公司七大部门主要负责人,还有众多副总师级别的科技人员开会,
会议室里围桌而坐的人有吴光裕丶王铁军丶德米特里·彼得罗夫等人,在这20位与会者里面,
有5位是前苏连时代的老专家,均是世界级的航天工程师。
二毛不要他们,桦国是果断收了,他们已经在国内这边生活了十几二十年,汉语说的比他们母语还流利。
陆安也不拖泥带水,他环视众人说道:「星界动力航天接下来的项目计划我说一下吧,传统火箭我们就不搞了,直接跳过这个阶段,我们搞可回收火箭。」
「下个月立项,项目周期我就给18个月,也就是在明年11月份,星界动力航天旗下的第一枚火箭,并且是可回收火箭进行首飞升空。」
此话一出,真可谓是语惊四座。
安德烈·诺维科夫当场震惊道:「你说什麽?在18个月内研发设计一枚全新的火箭,还是可回收火箭进行首飞?这怎麽可能?绝对不可能!」
与会的程书强也说道:「陆安同志,你不会是开玩笑的吧?你应该不是外行,是清楚的,一个全新的火箭项目从立项到发射升空少说也要五年以上的时间周期,甚至是十年丶十五年都正常。」
王铁军也说道:「对啊,18个月,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点时间技术论证都不一定够。」
与会的专家们也都连连点头。
彼得罗夫说道:「火箭研发的庞杂系统,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每一步都牵扯着海量的计算丶模拟丶测试和叠代。」
首席总师吴光裕眉头紧锁着,他打开会议投屏,操作了一番便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任务甘特图说道:「推进系统优化丶结构减重叠代丶热防护地面试验·—.」
他转头看向陆安:「每一项都需要海量的风洞试验或流体动力学仿真,传统CFD模拟一个完整飞行包线的启动特性,少说也需要数周甚至上月。」
「这还不包括反覆叠代优化的时间,整个周期才十八个月,一年半的时间—」吴光裕说到这里不再说下去,但连连摇头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与会的德米特里,他顿时摊开两手掌心朝上,耸耸肩说道:
「要想在18个月立项到首飞,除非这个世界有奇迹发生,除非出现个神级数学天才把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这个世纪难题给破解了,除非再基于该方程解析解诞生一套全新的仿真模拟实验软体工具。」
哎!巧了不是!
陆安不语,只是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