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你这师兄的思维速度和高度常人难以企及(1 / 2)

第161章 你这师兄的思维速度和高度常人难以企及

「能不能搞定,我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视讯画面中的黄宗晟如是说道:「方案目标确实面临巨大挑战,不过最终能达到预期目标的70%也可以了,比如黄金镀膜工艺,不一定非要60纳米,

100纳米也能接受。」

显然,这是先预设一个非常高的目标,但并非必须要达到。

预设一个高目标,是为了给研发团队压力。

闻言,陆安点了点头说:「那行,我支持该方案,先搞着吧。」

对于望远镜来说,配备的镜子越大,它能捕捉到的光线就越多,得到的图像解析度就越高,「陆安望远镜」的主镜由36个六边形镜片组成了一个直径为8.8米的镜面。

这36个镜片的表面都需要镀上一层超薄的黄金,因为黄金最能反射红外光,反射率能达到98%

以上。

最核心的技术挑战就是超高工艺精密制造,例如主镜系统需要纳米级精度的超低温光学工程。

该设计方案是采用铍基材和黄金镀层,主镜由36块六边形铍镜拼装,选择铍金属是它兼具了轻量化丶高刚度以及-240℃下的热稳定性。

黄金镀膜工艺,需要把镜面蒸镀60纳米黄金层,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厚度。

提升红外波段反射率,镀膜需要在1371°℃真空环境中完成,且厚度误差需要控制在原子级别。

每块镜片表面积粗糙度要小于7纳米,这相当于只有20个铍原子宽度,拼接后整体形变容差要小于等于7纳米。

可以说,这个望远镜要是能成功制造出来,将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精密且最复杂的空间天文硬体设施。

陆安自己肯定没时间带队去搞这个望远镜,他有大把的事情要忙。

不过他可以给一些理论思路,陆安打算回头根据其设计方案目标,在材料科学丶精密制造丶低温工程丶在轨部署这四个主要环境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给他们。

思路有了之后,让他们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去搞,应该是能够达到方案目标的。

陆安的这种能力靠的是天赋,也是经验,是前世数百年积累下来的记忆学识,这让他高度掌握了整个知识体系。

接下来又跟黄宗晟讨论了「陆安望远镜」发送到什麽轨道位置更好。

只见陆安毫不犹豫道:「既然是专注红外波段,这望远镜肯定是部署在日地L2点位置,也只有这个位置是最合适的,能有效阻隔太阳丶月球的热辐射,维持超低温环境。」

视讯中的黄宗晟说道:「L2点的确是最合适望远镜的轨道位置,我们也讨论过,但问题是我们的火箭技术能把望远镜送到150万公里的位置吗?这是个大问题,我们的火箭还从没有这麽远的发送能力。」

国内目前的太空飞行器抵达的最远距离也就是月球,地月距离不到40万公里。

五年前倒是有个「萤火一号」火星探测项目,但那是用大鹅的火箭送过去的,而且这个跟大鹅合作的深空探测项目还失败了,此次失败导致原定于2012年9月抵达火星的计划受阻,双方联合的火星探测项目也因此受挫。

所谓的L2点就是日地拉格朗日L2点,位于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距离,是引力与离心力平衡的特殊位置。

陆安自信地笑道:「现在的确不具备这种能力,但不代表将来还不具备。老师,等你们搞定了望远镜,那个时候的星界动力航天肯定已经具备把它送到L2点的能力,放心吧,我保证。」

两人讨论经过一番,关于「陆安望远镜」的运行轨道,就确定在了日地L2点位置。

这时,陆安回头对孟秋颜说道:「拿块白板给我。」

不一会儿,孟秋颜拿来了一块20寸大小的白板递给陆安,后者迅速拿笔在上面写了一些公式,

画了一些对应的轨道草图。

然后将白板面向视讯镜头。

陆安旋即道:「大体的流程就是,火箭把望远镜送入一条高度椭圆的转移轨道,该轨道设计可使得望远镜获得足够动能向L2点方向推进,当然尚未完全脱离地球引力束缚。」

接着补充道:「发射之后,中途要进行一些修正,利用星载推进器调整速度矢量,将其精准送入围绕L2点的光环轨道。」

视讯连线的黄宗晟看着白板内容不由得点了点头,选择在L2点是因为这个轨道位置的优点很多。

首先是极端低温环境保障,L2点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距离地球150万公里,

望远镜的遮阳罩可完全屏蔽太阳丶地球和月球的热辐射,使得望远镜维持在极低温状态,这是实现红外波段高灵敏度观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