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这次多录了180人,寒门的就占了一半多,不错,不错。”弘书感到满意,心里想着,看来他搞出来的五三还是有些作用的。
朱意远仿佛能听见他的心声:“是啊,这都多亏了殿下您出版的《五年模拟,三年科举》,今年的新科进士都在说呢,他们是看了这本书才进益颇大,侥幸考上的。还有人请愿,说那一册书都翻烂了,请您再出一册,造福天下学子。”
弘书摇摇头:“他们能考上是他们自己的本事,五三顶多时期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基础若不牢,多少五三都是枉然。而且这次也是皇阿玛照顾孤,殿试的题借用了些五三中模拟题的结构,才让一些人表现突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皇阿玛这次扩招的力度大。”
比如徐以烜,他的学识水平当然也是不错的,但还不至于稳坐二甲第一,不过他因为是弘书伴读的缘故,近水得月,不仅五三拿到的比别人早,按照模拟题写的文章弘书偶尔还会帮他批一批,殿试的时候自然是答道了胤禛的心坎上。
好在胤禛的理智还在,没有直接给徐以烜一个状元,只让他做了传胪。
朱意远觉得主子太谦虚了:“皇上增加取士名额,自然是造福天下的德政,殿下您的功劳却也不能忽视。皇上在殿试后都说了,这次之所以会多取将近一半人,就是因为学识不错的学子太多,舍了谁心里都不好过,恰好这几年内附的地方多,官员缺口大,索性才都录取了。”
“科举三年一次,以往每年取中的人数都差不多,偏偏这次学识够的学子人数激增,大家都说是您所出的五三功劳。”朱意远道。
算了,给他表功这事,几乎是除他以外,所有亲近之人的共同坚持,他拗不过,还是别说了:“不过再出一册新的倒是可以,正好这次也有不少好文章能收录,你将这事记下,等孤忙完这阵子提醒孤。”
“嗻。”
才说完,户部侍郎王玑和吏部侍郎彭维新竟是同时到了。
赈灾事情复杂需要时间长,弘书先找彭维新:“彭侍郎,请你来是有两件事要劳烦吏部。”
“不敢,太子殿下但请吩咐。”彭维新态度恭敬。
“第一个是少詹事之职空缺有一年了,如今詹事府缺人手,还请吏部尽快进行铨选。”
弘书没提魏定国的名字,也不需要提。
“是,臣回去就令他们推送人选。”
“第二个,还是和人有关,孤想从翰林院抽两位新科进士入詹事府兼任主簿之职,还请吏部介时帮忙走一走手续。”
“这……”彭维新皱了皱眉,道,“殿下,按规矩,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满三年,通过散馆考试后才能委任职缺。”
“孤知道。”弘书点点头,“所以孤才说是兼任,就像何国宗兼任詹事府詹事一样,他的主职还是工部侍郎。庶吉士也是一样,主簿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称呼,实际上他们还是庶吉士的身份,也不影响他们三年后考散馆考试。”
看彭维新还要说些什么,弘书干脆道:“彭侍郎不必担心,孤会求得皇阿玛的同意。”
这还能说什么,彭维新只能闭麦:“是,臣知道了。”
旁听的王玑在心底微微摇头,彭维新这人多数时候还行,就是有时候太不知变通了些,太子要两个人怎么了,别说是庶吉士,就是各部侍郎,太子若要,皇上也会把人打包送来。
再说规矩,什么规矩不是皇上定的,庶吉士不满三年被直接提拔的又不是没有过?何况庶吉士在翰林院一天天的就是看书抄书,有机会能干实事不比埋在故纸堆里能锻炼人?而且这可是能入詹事府的机会,今儿要是彭维新真拒绝了传出去,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