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些话时,王质的神色十分复杂。
虽然他早就知道,官场之上充满了利益倾轧。
但当这些真的剥除掉外表裹着的君子道德,展现出底层最真实,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的时候,还是让王质一时有些难以接受。
徐溥显然看出了这一点,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看着自己这个得意门生,一针见血道。
「是不是觉得,老师这样做,表里不一,动辄言利,有违君子之道?」
王质闻言,连忙起身,拱手道:「学生不敢。」
然而,话虽是这麽说,他心中的疑惑却是显然的。
于是,徐溥摇了摇头,道:「守谨,你可还记得,当年我收你做学生时,说过什麽?」
王质迟疑片刻,心中有些犹豫,但很快还是开口道。
「学生记得,当年老师在书院时说过,吾辈读圣贤书,当为报效社稷,辅弼君王,求清平治世,此言学生牢记在心,须臾不敢忘。」
闻言,徐溥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之色,转而又有几分惆怅,道。
「不错,吾辈读书人,当以社稷为己任,求清平治世,那你可曾想过,何为社稷,何为治世?」
这一句话,给王质问的有些发愣。
像是读书人的目标志向之类,每一个士大夫都想过,但是,能够再往深里想一步的,恐怕也只有十之一二。
能够达到这一步的,基本可以说,已经有几分名臣重臣的气象了。
现在的王质,自然不在此列,所以,他只是愣神片刻之后,便低头道。
「请老师教我。」
于是,徐溥沉吟片刻,缓缓道:「在老夫看来,所谓社稷,在君王百姓,所谓治世,便是国富民强,四海安定。」
「那我再问你,要想报效社稷,达成治世,该如何做?」
王质的神色有些触动,同时又有些迷惑。
他低下头,很是认真的思索了片刻之后,答道。
「学生初入官场,见识经历还少,恐认识浅薄,但既然老师发问,学生便试着一答。」
「三代以下,若国富民强,四海安定,当推汉文唐宗。」
「汉文帝时,轻徭薄赋,减刑宽省,百姓富足,而唐太宗时,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巍峨气象至今仍知。」
「穷此二朝共通之处,一则有贤明纳谏之君,二则有正直有为之臣,二者相合,故有治世。」
所以说,徐溥看重王质这个学生,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虽然王质初入官场,稚气未脱,但是胸中自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是个可造之材。
当然,以徐溥来看,王质此时的想法,还是有些天真了。
「君明臣贤,这句话说来容易,可要做起来,却何其难也?」
「当今陛下方登大位,治国理政之道尚不清楚,故而君道暂且不提,单说臣贤二字。」
「何为贤与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