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在大明的朝堂上,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团体。
一般来说,只要是出身正途科举的官员,都可被称之为清流,这个词语本身出现时,是和吏员,监生等出身补官的浊流相区分的。
但是,在实际上的朝堂之上,想要被归入清流,除了要有出身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门槛条件。
具体来说,就是道德上要清廉自守,严格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嗯,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在行为上,要敢于直面官场污浊,勇于反抗不公,实际体现的话,一般就是以敢言直谏为主。
具备这几个特徵之后,在士林当中的声望就会逐渐累积,名声越好,在清流中的声望也就越高。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清流并不算是一种党派,更多的算是一种基于政治理想的相互认同。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出发,任何人只要踏入官场当中,就难免会被功名利禄所扰,也需要结交各种各样的关系。
所以,清流就逐渐变成了一种利益的相互结合体。
在具备基本条件,也就是正途出身的前提下,籍籍无名的新晋官员,通过上谏的方式积累声望,一方面在士林当中打出名气,另一方面也得以进入更高层的目光当中。
本身就出身清流的大臣们,则会出于种种目的,将这些敢打敢拼的年轻官员收入麾下,用作朝堂当中冲在最前端的棋子。
这般互惠互利,不断发展,便成了如今的清流。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清流不能算是一个党派,但确确实实在某些特殊时刻,能够将一大批人汇聚起来。
与此同时,清流内部本身又存在着诸多派系和主张,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帮助。
这种松散的结构本身就决定了,它不会像党派那样对成员有较强的控制力,但只要利用好了,其能够爆发出的力量,却是可以横扫朝堂上任何一个党派的。
事实上,这也是刘健和徐溥,此时都竭尽全力阐述自己观点的原因。
他们二人虽然在清流中声望都不低,也都有自己的亲信和门生,但谁都没有能力控制整个清流,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多的争取支持者。
这就导致了,在现在的局面下,徐溥反而是更占优势的。
因为他的主张是以静制动,也就是风险更小的方式,大多数人只要什麽都不做就可以了。
但是刘健的主张,则是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扫除奸佞。
虽然说,后者成功之后能获得的利益更多,但是人本身都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的。
因此,听着耳边的种种议论,刘健的心中也不由有些着急。
不过所幸的是,清流当中的激进派不止他一个,刘健的这番话说完之后,一直皱着眉头的汤鼐很快便继续道。
「锦衣卫抓人早已有之,旁的不提,至少这次锦衣卫抓的都是一些奸佞之徒,而且,六科的同僚也说了,锦衣卫这次行事很规矩,是持圣旨批红,加上刑科的驾帖才去拿的人,并非随意抓人。」
「如徐侍郎方才所言,朝廷百司有行事不当时,我等才需弹劾,锦衣卫这次虽然抓的人多了些,但是行事并无不妥,日后若有不妥之时,我等再行弹劾便是,不必杞人忧天。」
「眼下最紧要的,还是一鼓作气,将奸党逐出朝堂!」
他这番话说完,另一名监察御史姜洪也站起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