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那天徐溥在清流会议结束之后,单独将王质召回去开始,朱佑樘就派人去查了王质,后来果然发现,这二人此前是师生的关系。
所以,当看到王质也站了出来之后,朱佑樘立刻就明白过来,徐溥刚刚的举动,绝对不是临时起意。
「何事?」
于是,目光在二人身上打量了一番,朱佑樘面上不露半点声色,问道。
王质走上前来,拜倒在地,道。
「陛下,臣以为方才诸位科道和徐侍郎所言都有道理,朝廷任免官员,自有铨选制度,如今朝中有诸多传奉官员,其中虽有李孜省等人冒旨徇私,但也有先帝倚重简拔之臣。」
「为澄清吏治,扫除奸佞,亦为朝堂稳定,不因一时之过而黜才德之臣,臣恳请陛下命吏部主持,都察院及六科协理,重启京察考计,以衡量京中文臣。」
「至于武臣将官,则令兵部派员,都察院及六科协理,重新查阅近年受传升者,将无功之人黜落,有功之人依照武选勋转之法重新授官。」
话音落下,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眼皮一跳。
盖因王质的这个提议,实在是有些出人意料。
所谓京察,指的是对在京的文官,按照吏部铨选的标准,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符合标准的予以升迁,不合标准的予以降黜。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在京,不是指的人在京师,而是指的所任官职在京的官员,而且是两京的官员。
六部百司,甚至包括六科十三道的御史,全都含在其中。
按照明初的惯例来说,京察是每十年一次,但实际在执行当中,因为种种缘故,时间往往是不固定的。
算算时间,上一次的京察是在成化二十一年。
但是,当时京察的效果很不理想,因为梁芳等人的干预,这次京察成了他们党同伐异的工具,让他们在很多衙门提拔了许多亲信,也是传奉官滥觞的开始。
如今,王质再次提出了京察,这让在场的一众官员,心中都不由有些复杂。
要说赞成吧,李孜省一党的处置还没有结果,而且看这情况,天子显然也不打算大动干戈,清算这些成化老臣了。
所以这很可能意味着,他们今天弹劾的这些人,尤其是吏部尚书李裕,会是京察的主持者。
但要是反对的话,眼下的场面已经足够混乱了,再不尽快了结的话,怕还不知道要闹出什麽乱子呢!
一时之间,底下顿时议论纷纷。
也就在这个时候,另一名给事中韩重也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附议王给事中所言,以为应当重启京察,不过,念及如今各部当中,多有和李孜省牵连之人,臣请陛下先行处置李孜省一党,再准六科十三道全程纠察此次京察。」
这个提议,倒是勉强能让一众科道官员接受了。
毕竟,今天闹得这麽大,总该有个收场。
重启京察,处置李孜省一党,允准科道官员全程介入京察,也算是找回了一些颜面。
于是,底下那些还在犹豫的科道官员,甚至包括此前联名上奏,还跪在地上的科道官员,也纷纷开口道。
「陛下,臣附议,请重启京察。」
朱佑樘看着底下的王质等人,心中也顿时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