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说完之后,内阁当中顿时安静了下来。
尹直和徐溥面面相觑,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
因为如果刘吉说的是真的,那麽那次停罢西厂的事件,本质上来说,就是内阁和皇帝的一次全面对抗。
而最终,内阁是拿所有人的前途命运绑在一起,才勉强占据了上风。
那句『为国除害,无有先后』,实际上是在说,如果皇帝执意不肯停罢西厂的话,那麽,就得要将整个内阁四人给全部罢黜掉。
说白了,这就是威胁!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内阁毋庸置疑是获得了暂时的成功。
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大明的制度当中,皇权是拥有绝对的优势的。
尤其是先帝那样的性情,从来都不是受人威胁之辈。
内阁敢这样做,哪怕一时占得了上风,事后要面临的结果,也必然是十分残酷的。
而接下来刘吉的话,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我等弹劾汪直,是在那一年的五月初,随后不过三日,曾为我等转递奏章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黄赐,秉笔太监陈祖生被贬斥到南京守陵,当月,兵部尚书项忠致仕。」
「次月,西厂重开,已经致仕的项忠被下狱问罪,兴宁伯李震,都指挥同知刘文,仪宾王允寿等十三人被一同问罪,左都御史李宾被贬黜出京,商首辅致仕,月余之后,先帝明旨诏谕两京官员修省,此事方才渐平。」
这些消息都不算是什麽秘密,当年那次规模巨大的政治斗争,他们也都听闻过一些。
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的起因竟然是因为汪直。
毫无疑问,在这场斗争当中,内阁,不,更准确的说,是朝臣这边虽然初期占据了一些优势,但最终的结果是完败。
首辅商辂致仕,都御史李宾被贬,兵部尚书项忠被夺职下狱,贬为平民,更牵连了数十名文武官员,引得朝野震动,百官惶惶。
这一切的缘由,都是因为最初内阁的那一句『为国除害,无有先后』!
以徐溥等人的眼光,自然能够看得出来,这场斗争虽然因汪直而起,但是从这句话说出来之后,其实就已经和汪直关系不大了。
说句难听的话,当时先帝问弹劾汪直是谁起的头,其实是在给内阁台阶下。
这种时候,只要内阁肯交出一个人来,那麽先帝象徵性的责罚一番,这事也就过去了。
但可惜,那个时候的内阁下定了决心,定要将汪直给扳倒,为此甚至不惜和皇帝正面对上。
他们以为自己的背后是百官,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皇权之威哪怕是百官合力,也难以抵挡。
最终的结果,不仅是西厂没有停罢,更是让朝廷上下,都跟着受到了一场政治风波。
内阁的气氛一时有些凝滞,刘吉往后靠了靠,目光落在徐溥的身上,道。
「所以,徐阁老你现在明白,我为什麽不和陛下相争了吧,这世上之事不管什麽时候,都总要留些馀地,陛下将汪直留在宫中不出,已是留了馀地给我们,若是我等还继续相争,那最终的结果……」
徐溥有些沉默。
他能明白刘吉的意思。
天子既然提起了当年的那桩事,便是有敲打之意在里面的。
如果内阁打算重演当年联名劾奏的场面,那麽,恐怕天子也不介意,将当年先帝做过的事再做一遍。
几乎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徐溥揉了揉额角,道。
「首辅大人的意思我明白,但是,汪直毕竟名声太大,就算我等不争,可朝堂之上百官只怕未必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