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朱佑樘的一锤定音,这场御前会议也算是到此告一段落。
迈出武英殿的殿门,众人纷纷停住了脚步,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屠滽,道。
「屠尚书好魄力,军屯一事积弊多年,朝中此前不知多少官员想清查此事,都望而却步,没想到这次,竟然在屠尚书的手中得以推行。」
说话的是李裕,他的语气当中,颇带着几分敬佩。
虽然说他这次关于整饬吏治的提议没有通过,但是,有过在边境巡视的经历,李裕也能够明白,如今的边防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至于其他的人,虽然心思各异,但也基本都对屠滽的勇气表示赞赏,同时,还有不少人围着他询问一些关于边军的细节。
不得不说,这些年下来,朝中被传奉官搞得一团糟,上下官员基本上都在操心各种官场争斗,对于这种正经的军政大事,反而是疏忽了很多。
外朝如何暂且不提,朱佑樘将一众阁部大臣遣散之后,回到后宫,便将汪直给叫了过来。
屠滽作为兵部尚书,他对边境军务的看法,肯定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但是重活一世,对于朱佑樘而言,他领会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就是这世上不管是谁,都不可以全然信任。
每个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掺杂自己的利益,所以作为皇帝,他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观察同一件事。
就拿整饬军务这件事来说,屠滽或许自己没有意识到,但从实质上来说,他所提出的整饬方案,其实是将最重要的武臣势力给完全排除在外的。
甚至包括在场所有的阁部大臣,他们在提出质疑和建议的时候,考虑的也都是在文臣体系当中如何解决此事。
反而是作为本应主管军队的武臣勋将势力,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当中。
不对,这麽说也不准确,这些阁部大臣还是考虑了这些人的,只不过,在他们的设想当中,这些勋将是作为被整饬的对象的。
虽然说某种意义上来说,煎迫军士,侵占屯田,致使兵士逃逸,也的确就是这帮勋将们做过的事。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未尝不是兵部在进一步的侵吞和干预军府的权柄。
朱佑樘并没有在刚刚的会议上提及此事,是因为他很清楚,现如今的这帮勋将,的确都没有什麽太成器的人。
尤其是自从景泰以后,兵部几乎已经彻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成化年间甚至出现了商议边境应对方略,而军府的都督却在殿外候旨的情况。
这显然不是什麽好状况,但更重要的是,时至今日,京中的这些勋贵们自己,都已经丢了心气儿,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和文臣们再争一争权柄。
「所以,皇爷是想让勋贵们再振作起来?」
听了朱佑樘的话之后,汪直很快便明白了过来,迟疑着开口问道。
朱佑樘点了点头,道。
「文臣掌兵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此前赵宋因此而覆灭,我太祖皇帝开国之后,方设军府卫所以免前车之鉴,但朝廷承平日久,勋臣逐渐颓废,文臣势力扩大,这是难以避免之事。」
「所以,如何让勋臣武将重新振作,恢复尚武之风,便是当务之急。」
「对于这一点,朕心中已经有了想法,但是,朕毕竟不曾亲临治军,故而找你过来,想听听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