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这不叫忽悠,叫合作共赢
酒店,许青舟首先去找任南院士,说明跟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合作。
俩人商量完,决定安排李逸和高文瑾带队过来,这俩人当初隶属于超导薄膜实验组,
算是研究所最早接触可控核聚变项目的研究员。
于是,他们又把李逸俩人叫过来。
李逸和高文瑾没啥问题,让他俩和这边合作研究纳米孔道钨膜,这完全就是器重啊。
所有事情敲定,许青舟回到自己的房间,先去冲了一个热水澡,再和宋瑶打了个电话。
许青舟望着桌面的手稿,心中想:「其实,目前这个纳米孔道钨膜的方案还仅仅是一个大纲,需要深化细节问题。」
你说忽悠吧,有,但也不多,他和李刚说的所有内容还真就是基于数学推算。
至于李刚为啥答应合作。
只能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李刚能做到现在这个位置,当然也不可能因为他三言两语心动,最起码,确实从许青舟的推算和方案里看到理论上的可行性。
当然还有一点,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的三料得主,这种大佬画的饼,又大又圆,还是让人心动的。
即使理论上可行,但就算是许青舟本人也无法保证实验结果。
他的数学模型基于原先的数据进行预估。
在没有进行实际实验前,认知是具有局限性的,理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现实约束,
试剂纯度丶反应速率非线性等等细微的变化,都会对实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超导磁体系统和等离子体都在推进,第一壁的研究确实该提上日程。」
许青舟轻轻转着手中的签字笔。
他们做的球形托卡马克仍需通过欧姆变压器产生初始等离子体电流,其磁通量随时间衰减的物理本质与传统托卡马克一致。
按照许青舟的预想,超导磁体必须要能产生大于20T的强磁场。
还有全新的负三角形度等离子体,第一壁材料的性能是需解决的事情。
研讨会就在忙碌中过去。
非常巧的是,就在结束的倒数第二天,11号晚上,许青舟接到了来自米国《数学发明》编辑部的邮件,邀请许青舟担任日国作家望月新一最新IUT理论的外审。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为啥会找上我,难道是因为我也在做创新理论。」
许青舟倒是没怎麽纠结,再次婉言拒绝,表示并不是ABC猜想的专家,不足以胜任这麽艰巨的任务。
超对称函数理论已经足够让他头疼了,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再帮这位头铁的数学家检验新的理论。
IUT理论被形容为「在无人行星上行走」,缺乏与传统数学框架的衔接。
这就好比,常识而言,只有苹果树会结苹果,但现在有个人告诉你用梨树也能结出苹果,一般而言,听到这个正常人的三观都会受到冲击。
并且,从望月和其他数学界拉扯了七八年来看,这次论文估计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自己的争议都还没搞定呢,又得陷入另外一个争议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