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岛的实地考察结束,研讨会又连续举行了几个小型报告,例如聚变堆集成设计,
材料与包层系统,以及超导磁体技术。
前两个议题主要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发挥,而这最后一项,材料研究所这边终于算是有了点参与感。
由李逸上台,分享部分磁体系统研究的自适应PID控制器,主要包括动态调整相变潜热项的参数,控制温度场,防止超导磁体的微裂纹。
研讨室内。
30分钟的报告结束,李逸合上自己的笔记本,缓缓说道,「以上就是报告的全部内容,接下来是提问环节。」
「自适应PID控制器,很有作用的东西,我们这边也有同样功能的控制器,到时候可以交流交流。」
肖承瀚教授笑呵呵地说道。
来自英国的物理学家盖伦·凯利问:「李博土,能否请你详细说说,你的PPT的第18
页实验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的内容。」
「我的荣幸。」
李逸点点头,「在这里,我们对电镜图像进行了拓扑特徵提取,并且还采用了聚类算法...」
5分钟过去。
盖伦·凯利说了个感谢,表示自己没问题了。
克林格等人摇摇头,这份报告写得很完美,里边确实有很多新颖的想法,他们心中已经在计划等研讨会结束就和许青舟他们私下交流交流。
也在这个时候,一侧的张志高开口:
「你们第4.32的内容,磁体48千安稳态持续50秒,但原始数据第37秒存在0.007%的电流抖动,从48.000降至47.997千安。」
「按IEEE超导磁体规范,此类微振荡预示氢泡积聚风险一一这里,是不是材料疲劳的早期徵兆?」
问题中规中矩。
李逸翻到张志高提问的部分,很快沉吟:「感谢您对数据细节的关注,抖动同步监测到电网电压土0.3V瞬变,独立电源复现后并无相同波动,附录里呈现有相关补充信息。」
「你在3.2节里假设『等离子体湍流各向同性」,但2024年,在发表在Nature论文里,我们已经证明HL-2M中湍流能量传递存在7%非对称性。」
张志高并不意外,意有所指地说道:「理想化假设似乎并不是科研工作者应该追寻的目标。」
现场突然有了那麽一丝火药味,
张志高这个问题已经毫不掩饰的刁难,尤其是最后一个一句话,说得有些犀利。
通俗点讲,天气预报说「今日降水概率93%」一一这好比论文中的「各向同性」假设,是用统计学概括替代每一朵云的具体形态。
而现在,有人指责预报员忽略某朵乌云形状特殊,所以有预报造假的嫌疑,
材料研究所目前并没有成熟的托卡马克装置,也就是说不可能拿出自己的实验数据来反驳他。
至于假设,他们也会用,但偶尔双标来恶心一下京都材料研究所的人还是可以的。
一侧,克林格露出了有趣的神色,难得,能在夏国的地盘上见到这种学术上的「针锋相对」。
许青舟和任南倒是不着急,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对李逸还是很自信的,这小子很有能力,即使在材料研究所里也属于依依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