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本王啊!」
一番流程之后,便到了使臣献礼的环节。
北魏拓跋氏起于鲜卑,与吐谷浑丶契丹丶柔然丶室韦丶奚等同出于东胡的部族甚有渊源。
在击败了慕容氏和压制柔然之后,拓跋氏成为了北地的霸主,与周围的部落关系都相当的稳定,形成了朝贡体系。
如今,这样的朝贡体系已然崩塌了。
这一次,吐谷浑丶高句丽丶高昌丶新罗丶百济等十馀国都派来了使臣。
只是,与其说他们是为了元宝炬而来的,不如说他们是为了李爽而来。
谁是如今北朝真正的掌控者,他们自然都清楚。
北魏旧有的秩序,无论是洛阳的秩序还是平城的秩序,如今已然被这位年轻的秦王掌控了。
柔然分裂成了两部,契丹刚刚遭到了一顿毒打,草原之上的秩序已然稳定。
栖息在阴山丶燕山丶贺兰山丶祁连山等区域诸多部落的首领被封为可汗,受到了天可汗的统辖,曾经以平城为中心形成的北地秩序也稳定了。
经历了刚才那一幕,一众使者也看到了,中原也在那位秦王的掌控下,似乎也进入了稳定。
如此一来,整个北朝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体将会进入稳定期。
对于周围的小国而言,无论是北魏还是南梁,都是庞然大物。
一个经历了内乱将要分崩离析却又忽然结束了内乱走向强盛的北朝,对于他们而言,可不一定是好事。因此,他们或多或少都做出了一些试探。
其中做的最为明显的,便是高句丽的使臣。
高句丽使臣给元宝炬献上两枚玉璧的同时,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品质丶规格远在献给元宝炬的玉璧之上的玉如意,献给了李爽。
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试探这洛阳的朝廷是不是真的如看上去的那般一团和气。
这却给刚才憋了一肚子气的世家公卿发泄的理由,纷纷在指责高句丽的使臣不懂规矩。
高句丽使臣面对责备,显得很惶恐,表示自己是头一回来,年轻见识浅,被天朝上国的威仪震慑,忘却了礼仪。
可因此形成的舆论,最后却都暗戳戳的指向了李爽。
礼制,乃是朝廷治理天下的总纲。
李爽这个秦王再怎麽样礼绝百僚,也不能在明面上获得超越皇帝的待遇。因此,这便给了公卿百官理由去说事。
当然,他们最主要的还是关心那十万户的事情。
正当朝堂的舆论有些愈演愈劣的时候,元宝炬身边的内侍敲了敲身边的铜磬。
公卿百官纷纷闭上了嘴巴。
皇帝要开口了。
一众公卿等待着元宝炬支棱起来,刚才还无精打采的元宝炬面色变得严肃,开口道:
「朕与秦王份属君臣,情如兄弟。这天下非是朕所得,乃是秦王托于朕前。今有所扰,诸臣不安,乃朕之过。朕意,秦王此后可在长安建天子旌旗,诸卿勿复扰也!」
这话说出来,不但是在场的公卿百官,就是刚才被众人攻讦,实则是给众臣打配合的高句丽使臣都吃惊了。
流程呢?
一众公卿自小饱读经典,对于篡位嘴上不耻,可一个个对于篡位的流程却很了解。
就算要篡位,这不得先加九锡,弄个总百揆,再给个「入朝不趋丶赞拜不名丶剑履上殿」的待遇。
这得一步一步来啊!
怎麽一下子就跳到建天子旌旗呢!
这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价钱,一下子就让他跳到了离篡位只剩下了一步,我们还怎麽和李爽讨价还价呢?
这得少赚多少?
陛下实在是太不专业了!
吃惊的不只是一众公卿百官和外邦使节,就是李爽本人也是一样。
元宝炬这一出,可不是事先商议过的,完全是他自发的行为。
元宝炬这一招实在是太猛了,李爽都有些吃不消了。
「陛下,不可!」
看见最先出来阻拦的是李爽本人,元宝炬一肚子话都憋了回去。
朝堂之上,罕见的众志成城,所有的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最终,在李爽和太极殿中公卿百官一阵劝谏之下,元宝炬才收回了成命。
……
金镛城。
「秦王,属下查清楚了,这高句丽的使臣和郑严祖丶高乾丶卢文伟等人早有勾结,当日朝堂之上,乃是早有预谋。」
斛思椿站在李爽身边,小心翼翼的道。
李爽看着一份文书,却没有搭话。
斛思椿见此,心中有些七上八下,继续道:
「宇文泰征讨契丹,取得大胜,还夺了高句丽徵收契丹丶奚等部的财货,其王高宝延对此很不满。」
六镇之乱至今,北朝乱了十年。边境的秩序,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高句丽趁此机会,纳服了很多原本不臣属于高句丽的部落。
高句丽虽然对北魏和南梁都不时朝贡,但自身也是一霸,建立小朝贡体系,将周围的部落都纳入了这个体系之中,时常徵收财货。
如今,北朝由乱而治,原本在辽东周围的部落的态度又变得暧昧了起来。
毕竟,对于这些东北的部落而言,其部落本来就与鲜卑人有些关系,既然能加入大朝贡体系,为什麽要加入小朝贡体系,在大哥之下认个二哥,再挨一刀呢?
高句丽想要维持其辽东小霸主的地位,断了这些部落的念想,自然希望洛阳不过多的插手东北的事务。
如此,挑动洛阳内部的纷争,自然成为了其目标之一。
斛思椿说完,李爽将邺城送来的高欢上奏的收复辽东的文书放在了桌案之上,道:
「贺六浑还是很有魄力的!」
斛思椿一愣,这是在夸高欢麽?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