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义利之辩(1 / 2)

第261章 义利之辩

大明的和尚都有不俗的儒学造诣。

法严和尚也是如此,他自身的儒学造诣很高,对儒家几个流派都能说上两句,毕竟每年法严寺都要接待很多读书人,就是再没悟性,听着听着也就会了。

法严和尚问道:

「你们儒家不是最重视义利之辩吗?」

何心隐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法严和尚点头说道:

「何公这句话,不是违背圣贤的教导?」

何心隐摇头说道:

「先师的话当然没错,但是后世的解释错了。」

「啊?」

何心隐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什麽是君子?什麽是小人?」

「这句话历代就解释错了。」

「先师所在的时代,君子是指『劳心者』,也就是食肉者。与此相对,小人就是『劳力者』,也就是平民和奴隶。」

「这句话应该这麽解,要对士人提出道德要求,让他们遵守,对于普通百姓则要拿出实际好处,引导他们活下去。」

「这就是我说的,『君子要先言利,再言义』,对百姓要利在义先,先要用利来引导他们走上正途,然后再对他们提出义的要求。」

法严和尚愣住了,还能这麽解释?

你们读书人真会玩啊,我们和尚解读佛经可没这麽厉害。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所谓「我注六经」,历代大儒都是这麽玩的,当年朱熹王阳明也干过,何心隐这麽干也不奇怪。

但是这和办学校有什麽关系?

何心隐说道:

「大师,我要办的,不是让人读书参加科举的学校,而是让百姓掌握一技之长的学校。」

何心隐掰着指头说道:「京师普通的杂工,一个月不到两银元,但能写能算的帐房,一个月最少也是五个银元的收入。」

「同样是工匠,懂得尺规作图的也能多一倍的收入。」

「还有读书人做讼师的,能打民律官司的,也要比普通讼师倍增收入。」

「这世上也并非读书科举这麽一条路,总有人要试试其他道路,而我这个学校,就是引他们入门的。」

「这就是有利,有了利引导,然后再通过读书明义,等生员学成后又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所以我办这个学校,自然是要收费的。」

听到这里,法严和尚明白了何心隐的想法,这等于是传授谋生技能的学校。

这麽一说,似乎还真的可行?

别的不说,如今楞严寺管理库房的和尚,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

原本楞严寺的帐目很简单,主要收入就是三块,香客捐献丶僧田产出和高利贷收入。

这三块,其实都和帐房没多大的关系。

香客捐献,要防的是僧人贪墨,僧田产出,主要是管理佃户。

高利贷收入最简单了,楞严寺为何能有那麽多武僧,那不就是为了高利贷催收业务训练的吗?

可现在不同。

法严和尚是个聪明人,他已经意识到了时局的变化,做好了转型准备。

而事实证明,楞严寺的提前转型,才是楞严寺能在京师寺院中崛起的关键。

现如今,寺院三大业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香客捐献影响最大。

这件事还和苏泽有关。

明代寺院,除了金融功能外,也要给香客提供文化需要,这就是讲经。

无论是东方的讲经,还是西方的布道,其实和说书差不多,就是要用通俗的佛教故事来教化百姓。

而更多百姓去佛寺听经,也不是为了受教去的,而是在这个缺乏娱乐的时代解闷。

当然,听着听着就皈依我佛也是正常的。

总而言之,讲经是佛教的「拉新」手段。

而随着报纸出现,娱乐方式更丰富了,更少的人愿意来佛寺听讲经了。

讲经?能有《西游记》好玩?

当然,原本虔诚的信徒还是会捐献香火钱的。

但是没有新的信徒,等原本的信徒老死,那时候就已经晚了。

除此之外,僧田的产出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这倒不是说僧田的产量低了。

而是京师粮价日趋稳定,僧田产出的利润减少,而且京畿地区的地租也很难收上高租息。

最后就是高利贷生意了。

当然,寺院的高利贷一般叫做「长生库」,名义上寺院和信众的互助金库。

但实际上这年头的贷款基本上都是高利贷,九出十三归都是正常操作,两三倍利息才是常规的。

不过《大明民律》出台后,官方也对最高利息进行了限制。

官方的标准时唐宋时期的官方标准,也就是百分之二十。

李一元考证了青苗法,「二分(利息)者亦常平之中正也」,认为这是明代以前的合理官方利息,所以限定这个数额为官方利息。

而民间贷款,不能超过官息的两倍,也就说四分利息是官方承认的,超过部分就不认了。

虽然苏泽依然觉得很高,但是想到这是大明,其实能给最高利息做出限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

而因此而来的诉讼,在镇抚司民案司的几次判决后,都偏向了借钱一方,否认了出借方高息的合理性后,寺院的高利贷生意大受打击。

当然,绕过这些也是有办法的,可这同样需要寺院有精通法律和财务的人才,精心设计新的借贷合同才行。

其他寺院都在三大支柱受到冲击的时候摇摇欲坠,但是楞严寺则越发兴旺。

法严方丈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他提前做好了转型的准备。

比如何心隐的《新乐府报》,就有楞严寺的投资在其中。

早在《新乐府报》的编辑部还在楞严寺的时候,法严方丈就主动入股。

如今《新乐府报》已经是全国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了,是发行量最大的民报。

何心隐每个月都会给楞严寺分红。

除了报纸之外,楞严寺积极投资了很多产业,包括法严方正最成功的一次「投资」,将部分僧产捐献给朝廷办水晶宫博览会,给楞严寺获得了巨大声望。

但是产业的变化,就对寺院的库房帐目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投资的帐目管理,可要比放贷收租复杂多了。

而且也不是所有被投资的,都和何心隐这样省心的。

光是投资成功不见得就有回报,这还需要介入被投资生意的管理,防止被投资人发达后做小动作回避分红,甚至还需要帮着被投资人解决一些问题。

最后还是需要人才。

话题回到了原点,正如何心隐所说的那样,京师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