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顿时让在场众人纷纷侧目,一时之间,也都有些摸不清楚天子的用意。
如果说周洪谟和万安走的最近的话,那麽和李孜省牵连最多的,毋庸置疑就是如今的内阁大臣尹直以及吏部尚书李裕。
这二人能够迈上这最关键的一步,都是出于李孜省的举荐,甚至于,后者比前者遭受到的非议要更多。
原因也很简单,李裕不仅是被李孜省举荐的,而且还和李孜省出身于同一家族,虽然只是族兄弟的关系,血缘上并不亲近,但是有这一层关系在,自然也就被划归了李孜省一党当中。
不过,李裕本身并没有什麽污点,相反的,在被李孜省举荐之前,他在士林当中的名声还是很好的,后来执掌铨选之后,行事也十分谨慎公正,不徇私计。
除了在传奉官一事上,对宪宗皇帝缺少劝谏之外,这些年来,科道也找不到他除了和李孜省有关的其他污点,所以,即便是有弹劾,也并不怎麽动摇到他的地位。
只是此时,天子问起李裕的看法,却不知是何用意。
「回陛下,李孜省身犯大罪,受科道交劾,自当惩处,臣掌铨选,刑名之事自当由刑部酌定,臣并无异议。」
李裕的脸色倒是淡定,恭敬的拱手开口,态度表达的很清楚。
他和李孜省本来就没有什麽太深的交情,甚至于这些年来,反而是受到对方的牵连,有了不少坏名声。
所以,此时肯定是不可能替李孜省求情的,但要说落井下石,也不是李裕的性格,所以,他只能选择不予置评。
朱佑樘见状,也点了点头。
诚然,他也知道李裕能够坐上兵部尚书的位置,和李孜省的举荐脱不了关系。
但是,抛开这些不提,李裕本身不管是性格,资历还是能力,都是过硬的。
「传奉官滥觞已久,朝中对此颇有非议,此前朝会上,有言官提议重启京察,此吏部执掌之事,朕想听听,李尚书对此有何看法。」
和此前后宫的事情不同,京察是真正的朝政大事,因此,众人都第一时间打起了精神。
这段时间,对于京察这个话题,朝野上下早就讨论的沸沸扬扬,吏部作为核心部门,自然更加上心。
于是,李裕立刻上前,同样拿出一份奏章,道。
「陛下,这是臣和吏部的两位侍郎以及各郎中,主事商议出的京察章程,请陛下过目。」
随着奏章递了上去,李裕略停了停,同样继续开口道。
「此次京察和以往不同,主要的考察对象,是在传奉官上,考核标准依旧按照吏部一直沿用的四格八法,但因传奉官身份特殊,还要再另外加上一条,即是传奉前后的官职差异与考课标准是否相符。」
「初步打算,如考课相符,则吏部会连同内阁,都察院,补齐此前因传奉而缺失的文书档案,如考课不符,有所欠缺,则根据实情进行降调,返回原职。」
「至于僧道官员,冗多无用,吏部初步打算,除原有官职的僧道官之外,凡传奉而得官者一律黜落。」
「其馀正途官员,包含科道官员在内,考课及升降仍旧延续旧例,不再变动。」
「具体章程请陛下御览。」
朱佑樘很快就看完了这份奏章,同时,也大致明白了吏部这次京察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