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李裕这次制定的条件,其实是有些苛刻的。
吏部对于传奉官的考课,要比普通官员更加严格,而且,按照现有的标准,是只降不升的。
只有在考课当中得到优异的标准,才能维持现有的官职,其馀情况下,都是不同程度的降调,直至被调回传奉前相当的官职。
这一点上,李裕的做法,符合朝野上下主流的观点,当然,是温和派的那种。
与此同时,吏部也不是没有给出好处,只要符合标准的官员,吏部会重新补齐因传奉而缺失的手续。
这就意味着,这些人虽然以后仍然会遇到异样的目光,但是从明面上说,就摆脱了传奉官的身份,倒也算是一件好事。
不过……
「因传奉而得官升迁者人数众多,情况也十分复杂,朕没记错的话,朝中有不少重臣,亦曾因传奉升任,这一批人该如何考课?」
朱佑樘沉吟片刻,很快便问到了关键之处。
传奉官人数众多,但是最受朝堂上下瞩目的,自然就是这些三品以上的要员。
尤其是这些曾经被李孜省举荐的官员,他们基本都有原本的官职,只是后来因传奉得到了升迁。
这些人在朝中位高权重,而且牵连甚广,如果也按照吏部现在提出的办法考课,无疑将会动摇不少人的地位。
对于这一点,李裕显然也早有准备,当下,他拱手道。
「回陛下,按照惯例,三品以上官员需经廷推后,取自上裁,但亦有不经廷推直授者,所谓三品以上传升官员,仅仅只是未经阁议和部议而已,其本人主之权,与其他传奉官并不相同。」
「故而,依臣所见,此次京察中,三品以上官员皆不以传奉官视之,其考课依照旧例,侍郎以下由各部堂官撰写评语,吏部,都察院主持考课,科道官员由都御史撰写评语,另以自陈后,取上裁,侍郎以上官员俱自陈,直接呈送御前,取上裁。」
这个办法……
朱佑樘捏着奏章的手不由紧了紧。
李裕这话总结下来,其实就一个意思,那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不适用于传奉官的范畴,应该按照旧例考课。
尤其是阁部官员的考课,应当直接由皇帝来进行。
按理来说,这个想法本身是合理的,就像李裕说的那样,这就是多年来的惯例。
但是,李裕特意没有写在奏章当中,而是等到朱佑樘问起,才口述出来,显然也是预料到,这个想法会引发一定的争议。
果不其然,他的话音刚落,底下便立刻有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不错,这次出言的,却是在场唯一一个代替自家尚书出席会议的工部侍郎贾俊。
「陛下,臣以为吏部所言不当。」
「不论官阶如何,中旨传奉的官员和经由廷推而得的官员终究不同,若仅因为其在三品以上,而将其视为正常铨选而得的官职,未免有失偏颇,也会使朝野上下议论。」
「故而,臣请陛下允准,不论是何品阶,只要是传奉升任者,皆当严加考课,若有不谨之处,即行降调,绝不宽纵。」